• 当前位置:首页  社科动态
  •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28浏览次数:902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积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新型智库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充分发挥全国领先的国际关系学科优势、开放灵活的国际交流优势,以及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优势,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际战略研究智库。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3年1月24日发布的对各国6603家智库的最新评估报告,在全球150家重要智库名单中,中心排名第63位,是中国6家上榜智库之一,也是中国高校智库中唯一上榜单位。

      以提供政策咨询为核心任务,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

      中心以世界政治、国际安全、国家战略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为目标,对当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相关各国的外交战略进行分析和评估,公开发表或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中心核心成员经常参加有关部门召开的对外政策咨询会议。中心主任王缉思教授多次组团访美,深入了解美国内政外交,为我国对美政策的制定和对美外交的开展做出了贡献。中心常务副主任袁明教授长期担任联合国基金会中国理事,为中美高层交往建言献策,在中美人文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心还先后承担中央外办、外交部、商务部、科技部等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20余项,得到各部门的高度评价。

      以产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目标,建设高水平政策研究型智库

      中心通过跨学科联合攻关,组织校内外以及海内外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使中心发展成为国内高校中最重要的国际战略研究平台之一,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中心完成了两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创新研究”和“未来10—15年中国国际战略环境评估及应对战略”,连续四年承担教育部《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年度蓝皮书)之国际问题研究部分的撰写工作,为国内同行提供该领域的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中心以《中国国际战略评论》年刊、“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丛书”、《国际战略研究简报》以及《战略纵横》等出版物作为智库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传播平台,撰稿作者既包括中央外办、外交部、国务院侨办等政府行政人员,也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外著名学者和外交官员。中心出版物凭借其中国国家利益视角、客观理性的分析和独立思考的风格,受到党政军相关机构官员、大学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以学术活动和对外交流为依托,为中外决策和专家学者提供高水平交流平台

      中心凭借自身的研究实力和北京大学良好的内外研究资源,将主办高层次的学术活动与对外交流融为一体。2011年成功举办“中美关系与亚太秩序”研讨会,2012年、2013年成功举办“中美亚太安全合作对话会”、“中国、美国与东亚秩序国际研讨会”等。中心在亚太安全研究中扮演了核心与前沿角色,被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遴选为“亚洲安全倡议”全球三个核心机构之一,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普林斯顿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日本东京大学、韩国知名智库东亚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智库和学术单位长期保持着交流合作关系。

      以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为抓手,储备国际战略研究人才

      目前中心的15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多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其中10位为副教授,他们通过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得到了锻炼。中心还为国内外访问学者提供理想的研究环境,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和参与研究、教学、翻译工作,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提高其从事国际战略研究的经验与能力。如2011年举办了“北京大学-国防大学国防论坛”,2012年与伦敦国王学院合作举办了战略研讨班,2012年、2013年两度为丹麦皇家防务学院举办“高级参谋培训班”。

      以营造客观、理性的中国国际战略决策舆论环境为纽带,引导公众全面、准确地认识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问题

      中心通过各种国内外主流媒体,对近年来中国外交中一些重要前沿问题发表专业性见解。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中文台、《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经济日报》、《财经》杂志、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纽约时报》、日本《朝日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的国际栏目,经常有中心研究人员的专业评论。中心研究人员力戒人云亦云,力求不媚时俗,坚持学术独立,恪守职业道德,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真正服务于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和国内外公众。

    北京师范大学以新型智库建设
    推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学校优势和特色,积极服务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党和国家发展中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大力推进新型高端智库建设

      一是与海外知名智库机构合作,打造国际化智库。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与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新兴市场论坛(Emerging Markets Forum)合作成立新兴市场研究院,成为各国政府领导者、高层管理人员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人士进行对话和探讨的有效平台,在新兴市场经济研究与开发领域遥遥领先。二是加强智库人才引进,推动对策研究开展。先后引进了魏礼群、李晓西、王振耀、关成华等原政府部门领导同志,建立了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充分发挥他们既具有广泛实践经验,了解政府政策需求,又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综合优势,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服务。三是推动研究方法创新,建设大型数据库和调查中心。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实教授开展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经过长期建设和积累,已经成为收入分配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权威数据库,该团队关于收入分配的相关研究得到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校还将建设“中国教育资源数据库”、“中国教育政策法规资源库”等,努力打造国家教育决策信息库。

      为国家决策提供优质智力支持

      一是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学校发挥教育学科优势,积极动员教师全面参与国家教育改革和重大政策制定。顾明远教授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在参加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建议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得到了肯定并已上升为国家政策。学校动员40余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重大教育规划论证和修订工作,参与的专家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首位。与民进中央共建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已完成并提交了60余份政策建议、咨询报告,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门批示,8份政策建议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提案。二是为社会改革和文化发展献计献策。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研究报告《我国孤儿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促成了15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及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撰写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为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谈判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肯定。《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获得国家部委以及山东省、山西省等政府领导的批示。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王宁教授牵头研制完成的《规范汉字表》,是我国自50年代汉字规范以来第一次重新改定的汉字规范,即将作为国家法令性文件发布。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服务北京教育决策。与北京市共建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致力于推动北京教育改革与发展,先后开展了30余项面向教育改革的服务性研究。其中,《北京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分析报告》获得了北京市委、市政府调研报告一等奖,为北京市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智力支持。《北京市教育经费供求预测研究》对北京市教育经费的需求和供给进行了研究,为编制北京市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市高等学校拨款方式改革研究》、《北京市属学校生均定额标准研究》对定额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测算,提出了学科综合定额为基础的拨款方式、公式与标准,被北京市教委和财政局采纳。二是支持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通过与北京市区县的战略合作,整合多学科资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先后与北京密云、石景山、昌平等区县政府共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开展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基于发展性评价的教育质量提升体系建设、基于校园网的互动学习型组织建设等多项实验。通过区域实验,全面提升了实验区的综合教育质量,尤其是教育信息化水平。三是服务北京文化事业发展。以服务北京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宗旨,在北京文化发展战略、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规划等方面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服务。其中《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文艺报》、北京电视台等报刊媒体也刊发或播出了相关报道。《西城区文化兴区战略规划及行动纲领》、《西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得到西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

    浙江大学在“顶天立地”中推进一流智库建设

      浙江大学秉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顶天立地”和“高水平、强辐射”,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建立起若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产出了一批决策咨询服务成果。

      构建“研究中心-平台-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智库网络

      学校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鼓励和引导研究人员关注现实问题,支持应用类研究机构的成长,特别是支持经济、管理、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类学科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的提高,培育出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等具有较强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的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与中央有关部门和浙江省政府合作,先后组建西部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等,逐步形成了“研究中心-平台-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智库网络。

      实施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相结合的激励措施

      如何发挥智库的作用,归根结底是如何发挥智库中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学校一方面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突出“应用与采纳”类成果的重要性,采用物质奖励及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教师主动将理论成果运用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中去。另一方面,鼓励学院和教师主动对接省部级政府机构,联合共建研究中心(院)。《浙江大学校设研究机构管理办法》对智库机构的成立条件、人事管理、研究生管理、公用房管理等方面给予更规范的管理。特别在智库的人事管理上,学校采取聘用专职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独立名额分配等方式支持智库建设,逐步建立起一套鼓励支持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事应用对策研究、服务决策咨询、提高应对重大问题综合研究能力的有效机制。

      建设基础平台,改进研究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推动人文社科研究范式转变、方法转型,学校投入上千万元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强大、整合性强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包括四大功能模块,即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政策仿真实验室、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和数据技术中心。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和技术优势,推动公共政策研究从定性为主研究到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的历史转型,立足于运用先进计量技术、建模技术和运算技术,帮助各级政府算好账,厘清各种可能的决策方案的因果联系和逻辑机理,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回应国家需求,服务政府决策

      学校主动回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着力提升决策咨询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承担的科研项目中,与决策咨询有关的项目达到500余项,100多项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人批示。其中,2011年就有5份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70多份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不少研究成果被各级政府采纳,直接转化为政府决策。

    南京大学智库建设重协同筑平台出成果

      南京大学强调学科交叉和问题导向,直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力推进智库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实现了提升自身办学实力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双赢。

      推进协同创新 催生高端智库

      学校鼓励在中国边疆安全与周边合作发展、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播、两岸关系、大国关系等领域,打破政策、学科壁垒,组建跨部门、跨学科团队,深入开展协同攻关。今年,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认定的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以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南海国家战略为立身根基和发展目标,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旨在打造南海问题的高端智库。中心组建8个平台,启动南海数据仓库建设、证据链搜集整理、话语权建设、综合情势推演和高端人才培养五大工程。通过承担一批国家重要任务,开展一系列专项研究,向中办、国办呈交了12份信息专报。中心研制的“数字南海”、《中国南海主权态势演变图集》等,为中央高层决策提供了参考。中心还积极发挥平等交流和对话协商机制的作用,提高国际影响力,争取国际政界、学术界的支持,让国际社会充分理解中国的立场和声音。

      打造基地平台 拓展智库建设

      学校建构起“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重点研究基地-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为主体的“金字塔”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平台发挥智库功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30次,论坛以江苏发展为主题,为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前瞻性的咨询服务,部分成果转化为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第2次论坛“结构调整与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使江苏成为全国首个提出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省份;第22次论坛“科学发展观与新苏南模式”,促进了苏南新的发展战略的形成。学校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深度参加了深圳市、江苏省等的应急预案建设、信访案例咨询、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网格化管理、应急管理等多种类型的实践研究,既服务了国家需求,也升华了理论思考。

      强化精品意识 打造高质量的成果

      在推进高校智库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强化精品意识,以团队建设、学科交叉、成果培育为重点,凭借“多学科、高起点、重质量”的科研特色,为若干领域的应用对策研究提供基础支撑。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张宪文教授主编的78卷、40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对那段重要历史进行了艰难“抢救”与真实再现,解决了中日之间的一些历史争论,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日本、美国官方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日,该中心11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全史》已正式出版。在直面文化认同、中日关系、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国形象等现实问题时,及时迅速发出高校学者的声音。李国强教授等在《人民日报》发表《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等文章,提出“琉球问题可以再议”的观点,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赞赏。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出色完成国务院委托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地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项目,徐艺乙、贺云翱两位教授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起草工作,多项文化遗产保护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年09月04日 第08版


    © 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