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社科动态
  • 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期刊进行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14浏览次数:542

     “如果说学术是海洋,那么学术期刊就是乘风破浪的舰队。学术‘走出去’,期刊必先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一位编辑对记者坦言。

      立足世界文明交往的高度,从学术层面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学术界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学术期刊,作为刊发学术论文、推出研究成果、塑造学术形象的载体和平台,无疑站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线。

      当前,中国学术期刊界正在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迈开“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拓展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空间。

         学术期刊“走出去”方兴未艾

      目前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走出去”的工作呈方兴未艾的势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以《中国社会科学》为核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旗下的“一报六刊一网”,为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出台了种种政策措施,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为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宝贵机遇。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走出去”的工作呈方兴未艾的势头。在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大潮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以《中国社会科学》为核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旗下的“一报六刊一网”,为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

      1.“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首开华文学术期刊全球联合之先河。“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是这一论坛的前身,在团结两岸四地学术期刊界、引领学术期刊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升级为世界性的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之后,其团结世界华文学术名刊、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作用更加令人瞩目。2012年10月,首届“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会议签署了《实现华文学术期刊全球联合 促进知识传播与文明对话》的“莫斯科宣言”,将以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为本位,加强与其他国家、民族学术界、期刊界的交流,引领华文学术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彰显华文学术价值与魅力。2013年9月,第二届论坛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华文学术名刊代表就“多元文化时代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与学术使命”进行研讨,探讨数字化时代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之道。

      2.《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直接承载中国学术,打进世界学术圈。该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资深的英文期刊,始终致力于向国际学术界推介中国学术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的国外发行工作持续加强。泰勒·弗朗西斯集团的一份评估报告称,《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市场表现良好”。

      3.设立《中国社会科学报》北美报道中心,为中外学术交流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平台。2012年8月,该中心在华盛顿挂牌。近年来中国驻外媒体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此前还没有专业的学术媒体,《中国社会科学报》北美报道中心的成立填补了这一空白。

      4.201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报》英文版——《世界学术报道》试刊。《世界学术报道》是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学术专业报纸,其主要任务是将中国的优秀学术成果、学术资讯传播到世界,并将世界优秀学术成果介绍给国内学界,以英文工具传播中国声音,为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服务。

      5.201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在线”英文频道正式开通上线。英文频道向世界传递中国学者的声音,为世界了解中国学界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中国社会科学报》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目前已建立起全球特聘记者网络,特聘记者72人,分布在29个国家。

      6.创办“中美学术高层论坛”,成为中美学术界进行平等而有尊严的学术对话的标志性会议。该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在访美期间与美方达成的成果,每两年举办一届,在中国和美国轮流举办。至今举办的两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分别将“传统”与“启蒙”作为研讨主题。2015年举办的第三届论坛将围绕“现代化”继续进行跨文明对话。来自中美的一流学者将济济一堂,展开对话交流,切磋砥砺,意义非凡。维思里安大学校长迈克尔·罗斯评价论坛是“中美学者间最高水平的对话”,“深层次地揭示了不同学科、不同文化间的跨际沟通与互鉴”。

      7.创办“中拉学术高层论坛”。2012年11月,“首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在巴西圣保罗召开。2013年10月,“第二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同属第三世界的中拉有着相似的历史和发展经历,双方学术合作潜力巨大。

      8.创办“中德学术高层论坛”,加强中国学术界与欧洲学术界的对话交流。2013年5月,“首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为中国与欧洲学界对话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目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正在积极筹划出版《中国社会科学》法文版和俄文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报》计划在法国巴黎建立欧洲记者站,俄罗斯记者站目前也进入酝酿筹备阶段。《世界学术报道》将在美国当地编辑、印制、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近年来积极、持续、健康的“走出去”工作,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和集中体现。据《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2卷)》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共有41种,涵盖15个学科,包括经济类13种,国际问题研究类4种,法学、民族学、人口学类各3种,中国历史、文学、统计学类各2种,传播学、政治学、军事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类各1种,综合类2种。

      凌风破浪、意气风发、快步“走出去”的中国学术,正在书写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汇的新篇章。

      国外学术界期待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间的互动,可以激发大家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现有问题。

      当前,“走出去”不仅是中国学术的内在需求,也是对国外学界期许的积极回应。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迈克尔·赫茨菲尔德正在学习中文,因为他对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成果非常有兴趣,准备着手研究一个涉及中国人类学的课题。“我很愿意与中国学者合作,与他们的交流让我深受鼓舞。” 赫茨菲尔德说。

      美国历史学会执行主任詹姆斯·格罗斯曼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对话”栏目采访时说,中国学者在国际交流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他们能提出宏观的问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中国学者学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间的互动,可以激发大家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现有问题,或者在交流与思想碰撞中想出新问题。这些互动十分重要。

      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政策教授谢宇告诉记者,以美国为例,美国学界对中国研究的兴趣日益增强,几乎每个学科都有学者在研究中国题材。

      波恩大学应用政治研究院院长波多·洪姆巴赫在参加“中德学术高层论坛”后表示,德国学者和中国学者相互启发,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学者的一些想法是他之前从未思考过的,他要把这些想法带回去和更多的德国学者分享。

      国外学界对中国学术的期待,由此可见一斑。当前,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备受世界瞩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也显示出特有的活力、潜力和吸引力。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认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已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鲜明、最显著的特质,标志性成就在于建立了基于当代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价值、学术立场、学术方法的学术话语体系,并在经济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成果。”

      世界越来越需要获得中国的参与,越来越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越来越需要汲取中国的智慧,中国学术“走出去”正当其时。

       摒弃学术上的“洋崇拜”

      如果只能借助西方的理论资源加以解说,只能从西方的理论视角观察问题,就会遮蔽真正的中国问题。

      对西方学术的盲目迷信和崇拜,妨碍着我们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严重制约着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扼杀中国学术的健康成长。中国学术必须说中国话,否则就没有前途和出路。

      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的争论,中国学界如果忽视差异性,只是套用西方基于其自身经验而提出的问题解决思路,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志洲向记者举例说,“在国际关系领域,美国今天所遇到的最重大问题是如何维持世界霸权的问题,而中国今天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和平崛起的问题,两者相去可谓十万八千里。”

      有学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以西方化的“理想图景”对西方现代性所主导的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世界秩序的性质发言,除了获得“东施效颦”的骂名,甚至重蹈“老师打学生”的覆辙外,是不可能影响西方的。

      因而,中国学术必须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走向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是一个严肃的时代课题,不能盲目,不能跟风,必须有目标、有方向、有规划,必须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中国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灿若星辰的文化巨擘、浩如烟海的学术经典、辉煌璀璨的民族文化,为人类知识宝库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当代中国的历史实践又创造了战后世界范围内国家建设的伟大奇迹。立足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梦想’失去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的历史与国情,传承和发扬中国自身的特色与传统,就可以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独立、有尊严的对话。”王伟光的这番话掷地有声、振奋人心,体现了对塑造中国学术的大国气象与世界影响的信心和期待。

      “走出去”归根到底在于提高研究水平

      要高度重视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打破学科壁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克服碎片化、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

      形式上的国际化并不是真正的国际化,衡量是否“走出去”的核心标准在于中国学术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靠的是中国学术水平的真正提升。

      正如高翔所说,必须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进行学术研究。历史的制高点是指对所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源流和分野,在内在逻辑上有个完整准确的回答。时代的制高点就是我们的学术研究要对时代问题做出理性回应,也就是弄清学科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所处的方位、时代对学科的要求以及如何去回应。

      关于如何加快我国学术发展、提升研究水准,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他们的意见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学术研究要高度重视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二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流,从多学科视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研究问题;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敢地融入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自觉地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投向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投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解决的重大基础性学术课题,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提供科学方案;四是克服碎片化、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在研究中坚持长时段的观点、全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大力扶持中国学术“走出去”

      通过制度建设,激励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中国学术要真正“走出去”,除了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学术期刊建设。

      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理论传媒集团。目前,我国已扶持了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报刊仍然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力量分散、国内恶性竞争不断、国际竞争力不足的情况。除个别刊物在国外尚有一定知名度外,大部分报刊处于失语状态,造成我国在对外学术文化交流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应以现有的学术名刊、名报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为基础,加大扶持力度,扶强保重,建立一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拥有多种优势的综合性学术理论传媒集团,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成为充分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经验、学术前沿的权威阵地和切实引导、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媒介,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平台。

      激励参与国际学术报刊竞争。以国家力量统一组织国内学术理论报刊在海外的巡回展出,可采取参加中国文化年、专题展览、与国际学术理论报刊界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为组织召开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报刊大会进行准备,力争掌握全球报刊界的话语权;通过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尝试开展海外学术报刊机构的并购活动,不断积累经验,为建立我国意识形态战线的海外阵地奠定基础。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关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改进对学术报刊的管理方式,高度重视刊号、审读、评价、经费等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术报刊的思想引导功能,不断提高理论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使学术报刊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战略布局展开。

      扎实抓好学术期刊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学术期刊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立足“讲政治、懂理论、通学术、善管理”的原则,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期刊主编,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采编队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昂首阔步地“走出去”,与世界学术界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已然成为中国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学术梦”。

      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在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学术期刊界正在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推动、引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作者:毛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