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社科动态
  • 吕传毅: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布者:朱艳红发布时间:2020-03-23浏览次数:293


    作者 : 吕传毅    来源 : 中国高等教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校内管理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并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显著优势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因此,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顺校内管理体制机制,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山东理工大学党委提出了“明规矩、细分工、多沟通、巧补位”的领导管理工作理念,健全议事决策、分工协调、沟通交流、监督制约等有效机制,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以上率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明规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办学治校必须遵循的首要规矩。学校党委按照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要求,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基本原则,确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主要内容、具体职责、议事决策程序、会议研究事项和流程等。学校修订完善《党委全委会议事规则》《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多项制度,明确议事范围、决策程序等具体要求。作为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全部由专家教授组成。学校领导全力支持学术委员会按照章程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评定、审议和咨询等职权。学校不断完善法律顾问、财务顾问等专家论证和评估咨询制度,拓展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监督渠道。党委班子和行政领导遵循规律、明确规矩、科学把握、突出重点,不断提升政治站位,不断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议事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

    细分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需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党委书记是党委决策和党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不包揽具体行政事务;校长是行政主要负责人,尊重党委对学校行政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实施党委的决策并主持日常行政工作。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首先需要明确党委管什么、行政管什么,明确每位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职责,落实“分管即主管”“谁分管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其次要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学校要求每一项工作明确由一位领导牵头负责,并明确协助的班子其他成员,要求牵头领导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勇于负责,协助的班子成员步调一致、出谋划策、群策群力,确保工作运转顺畅。同时,学校党委根据需要及时调整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分管和联系的部门单位,确保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多沟通。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在于领导班子成员相互沟通。党委书记和校长的经常性交流沟通、主要负责人与领导班子成员的交流沟通,都是科学决策、达成共识、推动落实的重要环节。此外,副校长也要与党委书记多沟通,党委副书记也要与校长多沟通,党委与行政也要主动加强日常沟通协调,经常“通气”。学校加强和规范领导班子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好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谈心谈话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努力营造团结共事、心情愉悦的和谐工作氛围。学校坚持把师生放在最高位置,凡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均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座谈会、开设专栏等方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寻求“最大公约数”。学校广开建言献策渠道,通过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职能部门与学生面对面、“连心桥”微信群等平台,认真倾听广大师生心声,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巧补位。巧补位并不是简单地暂时代理缺位一方的分管工作,而是要讲科学、讲艺术、讲技巧,要“巧”,既不越位,又要到位。如果发现校长有些行政事务做得欠缺,党委书记不是全揽过来替代校长去做,而是要先和校长及分管领导沟通,若有必要,再进一步通过约谈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方式进行补位。校长若发现党委书记有些工作做得欠缺,要先了解情况,与党委书记及分管领导交流沟通后,再通过约谈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的方式来进行补位。高校的二级学院也是一样。党总支书记和院长也要加强沟通,相互补位,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衔接、无缝对接。为有效避免因领导工作缺位造成工作延误,保证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学校专门制定《校领导工作补位实施办法》,实行校领导工作补位制度,坚持分工负责、履行手续、主动沟通、积极配合、落实责任的原则,明确工作补位的具体情形和程序要求,确定补位期间代为履职的工作事项和内容,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参照此办法,及时对学院工作进行补位,切实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更大合力。

    打造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构筑校内管理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

    推动落实学校中心和重点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单位相互协调、密切协作。学校充分认识到管理服务队伍在推进制度建设、工作落实中的重要作用,对管理服务队伍提出了“爱师生、有活力、敢担当、懂规律、守规矩”的工作作风要求和“当参谋、建制度、抓落实、搞协调、争资源”的工作职责要求。

    爱师生是践行宗旨意识的具体体现。爱师生,就是带着爱心做工作,心里始终装着师生,把师生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师生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作为工作评判标准,畅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学校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努力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改造修缮学生公寓,并规划建设学生生活综合服务楼,为师生生活提供便利。

    有活力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内在引擎。有活力,要求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干劲十足、积极主动;要求活起来、动起来,满怀激情地干事创业,坚决杜绝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暮气沉沉、迷迷瞪瞪;要求勤于思考,勇于创新,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善于出新招出实招,不安于现状、不因循守旧、不小成即满。2016年,学校主动申请加入省属高校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改革试点,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出台了《取消学院行政级别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把更多权力下放至学院,允许学院按规定自主设置内部机构及选聘人员、自主评聘副高职称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自主统筹使用学校划拨经费、自主分配绩效工资等,真正激发了学院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学校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种种举措释放了改革红利,学院实体建设不断深化,一流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高,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敢担当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敢担当,即强化岗位责任和担当精神,勤勉作为,敬业奉献,遇事不推诿、不扯皮,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让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主动自觉地履职尽责;即坚持“严”“实”工作要求,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对事不对人,不怕得罪人,不做老好人。学校持续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多方探索,敢为人先,不断改革完善人事制度,实行岗位分级聘用、分类管理、分类考核。通过改革,学院办学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初步实现学校、学院和教师个人目标相统一。

    懂规律是提升工作水平的基本要求。懂规律,体现为认真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追求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讲求工作方法和技巧,力求事半功倍;体现为提高工作标准、工作效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成为各领域的行家里手。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聚焦科研管理、成果转化、分配机制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作为山东省首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学校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从科研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堵点、克难点、疏痛点、消盲点,深入调研、解放思想,突出创新导向、结果导向和绩效导向,制定《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科研体制改革文件,深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通过给科研人员放权让利、优化管理、松绑减负,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守规矩是履行岗位职责的言行底线。守规矩,指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警钟长鸣,敬畏权力,自警自律,慎独慎微,强化红线意识,牢牢守住底线。学校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树立并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鲜明用人导向,从好人中选能人,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激励优秀管理服务人员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学校专门修订《中层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科学设定考核标准,通过更多地让熟悉工作的人去评价、以管理服务对象对工作的满意度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增加部门单位正职对副职实名制评价环节、对考核成绩在同一序列排名后5%的中层干部进行提醒约谈等机制措施,强化了评价人的责任意识,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公正。

    围绕“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夯实学校基层治理体系的牢固基础

    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塑造高校与学生的新型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内部治理水平提升的途径之一。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具体化。学校制定《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搭建“五有”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五有”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和民主治校能力对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对全校一线教师提出了“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的要求,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制度体系,成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坚实支撑。

    爱学生,即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要爱学生,要有真情,不能虚情假意;要有耐心,百教不厌,百问不烦;要有奉献精神,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

    学问既包含“学”,也包含“问”。所谓“学”,就是不断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所谓“问”,就是研究探索,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有学问,要求教师在把握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工作,最终用科研反哺教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仅有学问不行,还要传道授业、解惑释疑,这也是高校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的不同之处。会传授,要求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掌握各种技巧,真正把自己学问的“一潭水”浇灌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与头脑之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好榜样,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要让每门课都发挥育人作用。

    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坚持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加强分类指导、细化管理,突出办学特色,注重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凝练,谱写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的生动实践,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保障。



    (原文刊登于《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24期)



    © 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