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社科动态
  • 全球经济复苏显分化 中国结构调整成主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7-12浏览次数:675

         2010年开启了向后危机时期的过渡,全球经济在复苏中剧烈动荡。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化逐渐明显,发达国家内部美、欧之间以及欧元区内部南、北欧之间的分化也不断明朗。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基本格局中,中国经济本身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增长速度仍快于主要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复苏最强劲的经济体。不同国家复苏的分野,直接导致其政策调整的步伐、时机与程度呈现非常大的差异。
      全球低利率环境在短期内依然难以改变,各国退出政策选项中,利率政策的退出或加息始终是谨慎的选择。对于美国而言,目前的产能利用效率仍处在历史低位,9.7%的失业率仍是历史高位,短期内考虑加息的可能性很小;陷入债务危机旋涡的欧元区未来数年都要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可见,作为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最重要、最常用的利率工具,其操作空间实际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各国同步加息的可能性较小,除非美国加息的预期强化,否则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仍是国际资本比较青睐的投资地。从趋势看,未来国际资本流入很可能继续呈上扬趋势。
      总体上看,其一,在全球复苏与退出分化格局下,中国经济增长在政府需求带动下的强劲增长已经在2010年第一季度前后陆续达到峰值,逐步进入平稳回落期,未来经济增长将更为平缓;其二,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回稳,物价压力逐步降低,这表明经济结构调整将逐渐成为宏观经济的主题。
      
      中国超常规刺激政策
      退出方向明确
      
      在全球复苏格局与退出政策存在分化和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2010年中国超常规刺激政策的退出方向十分明确地表现在特定的几个环节,即信贷投放正常化、房地产刺激政策退出、地方融资平台规范等。
      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回落,显示实体经济暂时平稳、增长放缓。从工业生产的最新数据看,最近 3、4、5月份的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8.1%、17.8%、16.5%。由此可以看出,工业生产已由年初20.7%的同比增速峰值逐渐见顶回落,这显示出实体经济增长的节奏正在逐渐放缓。如果从部门单项数据来看,我们也会发现,5月份钢铁业、交通运输及通用设备同比增速较4月份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这也反映出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看,5月份累计投资已由4月份的26.1%轻微回落至25.9%,如果我们扣除投资品价格上涨(5月份PPI上涨7.1%)效应,那么实际的固定投资回落要比名义值更为明显,据估算,此数值为20%左右。总体上,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回落,初步显示实体经济增长已放缓。
      房地产投资呈现惯性强劲,但难以持续。从最新数据看,5 月份全国房地产投资累计 13914亿元,较 4月 份9932 亿元单月新增投资3982 亿元,累计同比与单月环比增速分别为 38.2%、19.2%(4月新增投资3338 亿元)。从单月投资的历史对比看,2005 年以来,3982亿元的单月投资是历史第三高水平,最高单月投资为2009年12月份的 4960亿元。仅从这组数据观察,显示房地产投资依然强劲,但这种投资增长惯性很难持续下去,原因在于如下方面。一是环比高增长反映了2009年9月份之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态势,而且 2010 年第1季度大量增加的新开工项目目前仍处于开发周期。二是新一轮调控严厉打击土地囤积,迫使开发商加快土地开发与投资。三是5月份销售面积与销售额环比大幅下降,再加上去年8月份之后商品房的供给量释放,以及当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其滞后效应预计会于两三个月后逐步体现出来,这就使得房价下跌的预期会逐步形成。
      5月份出口超预期反弹,但并不表明外部需求已经乐观。据中国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5月份出口1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 48.5%;进口1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48.3%,实现贸易顺差195.3亿美元。表象上看,5月份出口实现强劲反弹,但出口超预期增长并不表明外部需求已经全面转向乐观,事实上,出口的强劲反弹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原因如下:一是5月份的超预期增长反映的是前几个月出口订单的反弹,从数据上看,前两三个月的新增订单需求反弹强劲。二是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角度看,2010年降低或取消“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是出口刺激政策退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规避出口退税及政策调整的影响,出口商一定程度上正在把握这个重要的政策窗口抢关出口,减少成本。三是随着主权债务危机及救援计划的推进,欧洲债务国家将严肃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因此来自于外部市场需求的出口增长难以长期持续。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消费持续增长是防止经济“硬着陆”的持续动力。从最新数据看,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7%,继续保持近一年来的增长态势。事实上,2009年金融危机应对期间,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支柱,为实现经济复苏贡献了最重要的份额,从2009年5月份到目前已持续提高3.2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以来,消费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收入提升对消费增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危机应对期间的短期刺激政策仍在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长期来看,这种刺激效应会不断释放并减弱。
      因此,消费增长仍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撑。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收入突破 3000美元往往是消费升级的临界点,而从日本和韩国等的经验看,在人口红利的后期往往也是消费上升速度加快的时期,消费结构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而不断升级,并呈现高层次和多元化消费特征。从近10年来的收入分配格局看,我国财政收入与国有企业收入的比重一直处于持续的上升阶段,相反,劳动者工资收入在GDP的占比却一直处于下降过程,目前中国正在启动的收入分配改革将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也将为扩大消费提供支持。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为适应消费的持续升级过程,未来政府支出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方向不断明朗化,需要不断推进一些结构性税收政策,以适应这一转变。
      其次,改造传统加工制造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日本、韩国等经济转型的经验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可能会导致经济陷入转型失败的所谓“拉美病”,但是从日本、韩国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转型升级经验看,在劳动力成本开始平稳上升时,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往往会促使劳动生产率以更快的速度上升,从而支持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从投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成为一个重要突破口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资金配置上,十多年来GDP的收入分配格局中,企业盈余与固定资产折旧占比一直保持在高位,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46%左右,这将为投资结构的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提供较充足的资金来源。然而,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酝酿阶段,其发展前景还需要冷静观察。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巴曙松 )

    © 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