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国科技史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国际会议由中国科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方茂田等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专员Yoslan Nur博士,伊斯兰教科文组织德黑兰地区办事处主任Abbas Sadri博士,以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苏丹等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国内的专家学者共计15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部长张建生主持。
程东红在开幕式致辞词中指出,中国科技的发展及其与其他文明的互动可追溯到汉朝。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社团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实践表明,这类合作对推动科学的发展,对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信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应积极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与交融,而不是相互排斥。作为中国最大民间科技团体,中国科协将继续与国际科技组织加强合作,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加强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学者间的理解和友谊。
单霁翔在发言中表示,文化科技间的交流与合作,各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包容,对于建设一个更加文明、进步、和谐的世界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位居世界的东方,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与中亚、印度、欧洲、非洲、美洲等世界各国都曾有过深入广泛的交流。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连接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的交流、学习、理解、融合,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继续开展深入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教授,阿拉伯和伊斯兰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里巴教授分别以“李约瑟问题的当代意义”、“西方的旅程:中国历史上科技交流方式与问题”、“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化思想的交流”为题作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的重点是探讨中国科学技术与其他文明、尤其是伊斯兰、西方、印度和其他东亚国家之间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的历史。与会专家们分为“中国科学与伊斯兰科学互动、中国与印度科学互动、中国与西方科学互动、中国与其他东亚科学互动”四个专题,对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展示不同文明之间文化、政治和历史经验的巨大差异性,展望中国科学与其他文明科学间的异同,它们各自的观念、变化和影响、发展模式、合作可能性及在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华夏之光—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展”和“李约瑟图片展”。
程东红在开幕式致辞词中指出,中国科技的发展及其与其他文明的互动可追溯到汉朝。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社团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实践表明,这类合作对推动科学的发展,对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信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应积极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与交融,而不是相互排斥。作为中国最大民间科技团体,中国科协将继续与国际科技组织加强合作,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加强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学者间的理解和友谊。
单霁翔在发言中表示,文化科技间的交流与合作,各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包容,对于建设一个更加文明、进步、和谐的世界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位居世界的东方,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与中亚、印度、欧洲、非洲、美洲等世界各国都曾有过深入广泛的交流。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连接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的交流、学习、理解、融合,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继续开展深入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教授,阿拉伯和伊斯兰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里巴教授分别以“李约瑟问题的当代意义”、“西方的旅程:中国历史上科技交流方式与问题”、“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化思想的交流”为题作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的重点是探讨中国科学技术与其他文明、尤其是伊斯兰、西方、印度和其他东亚国家之间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的历史。与会专家们分为“中国科学与伊斯兰科学互动、中国与印度科学互动、中国与西方科学互动、中国与其他东亚科学互动”四个专题,对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展示不同文明之间文化、政治和历史经验的巨大差异性,展望中国科学与其他文明科学间的异同,它们各自的观念、变化和影响、发展模式、合作可能性及在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华夏之光—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展”和“李约瑟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