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后,我校广大社科工作者及时收听收看大会盛况,关注大会动态并开展热议。大家表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苏守波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遵循,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为加快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
齐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巩曰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报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为传统文化研究者,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好文献资料整理、思想精神阐释和成果转化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强中外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增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贡献。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李义勇说,文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国家一流建设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文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合起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聚焦文学、文化、文献、文创、文旅领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规律、中国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郭奎霞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马院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是要在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持续加强思政课建设,筑牢思政课堂主渠道,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种好立德树人“责任田”,努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稷下开讲”师生时政宣讲团作用,认真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马院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宋伟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铸魂工程。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学生思想上认知认同、学习生活中遵循践行。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牛凤燕表示,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教育学生。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以及相应教学实践、文明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要注重引导青年大学生涵养阳光心态,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勇担国家发展进步使命。